一是坚持课堂主渠道,强化教育引导。将爱国主义教育、民族团结教育等融入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和各学科课堂教学,开设民族理论、民族政策等选修课,广泛开展“中国梦·民院梦”“追寻长征精神,初心矢志不渝”等专题讲座,通过案例分析、典型教育等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;注重新生学前教育,把民族团结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纳入新生第一课;严格落实学院听课制度,加强课堂教学指导,发挥好广大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、民族政策理论宣传中的桥梁作用。二是建好校园主阵地,营造爱国文化氛围。立足学院特色优势,组织开展以“热爱祖国,热爱康巴”为主题的“读、写、说康巴”系列活动,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系列活动等,丰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;通过党组织、团学组织开展演讲比赛、征文比赛、主题班会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;依托图书阅览室,通过推荐爱国主义优秀书籍,列出必读书目清单,引导师生开展自我教育;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联动,组建红色宣讲团开展红色宣讲活动;通过易班、“双微”、校报校刊、校园广播等媒介开展“线上线下”宣传教育活动,积极营造爱国主义文化氛围。三是扎根地方主训场,助推实践育人。充分利用我州红色文化资源,通过组织师生赴革命纪念馆、革命遗址、红色文化基地参观、亲身体验等,增强师生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;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日、抗日战争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,积极开展庆祝纪念、党员宣誓、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实践活动;围绕我州群众工作,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基层开展结对认亲、教育扶贫、暑期“三下乡”等,纾民困解民忧,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。